越南非洲猪瘟疫情持续恶化对我国养猪人将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越南非洲猪瘟疫情持续恶化对我国养猪人将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疫情跨境传播风险增加 鉴于越南与我国地理位置相邻 ,非洲猪瘟病毒的跨境传播风险显著加大 。一旦病毒通过非法走私 、野生动物迁徙等途径传入我国,将对养猪业构成空前的威胁,可能导致大量生猪感染并死亡,给养猪人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非洲猪瘟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动物疾病 ,对养猪业具有极大的破坏性。自非洲猪瘟传入中国以来,迅速在多个地区蔓延,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许多中小散户因无法承受疫情带来的压力而倒闭 ,整个行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
坏影响1:提高养猪风险。非洲猪瘟毕竟是个感染快死亡率高的疫情,虽然偶发,养猪场受侵袭的概率比较低 ,但一旦发生养猪人往往损失惨重。坏影响2:提高养猪成本 。为了预防非洲猪瘟,养猪场需要多做消毒,多做免疫和保健 ,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养殖户的用药和养猪成本。坏影响3:影响猪价走势。
可以说,猪瘟是养殖户最为担心的,一旦发生猪瘟 ,造成的损失可以说就是毁灭性的 。对于养殖户而言,贱卖也要比猪瘟强的多。因此,猪瘟对养殖户的影响可以说是最大的。猪肉费用对养殖户的影响虽然猪肉大幅涨价,是养殖户最乐意看到的 ,因为涨价意味着收入的增加 。
7月末猪价反弹,8月猪市如何变化?能否再“坐火箭 ”?
需求相对平稳,供给端变化主导猪价 需求端低迷:夏季是猪肉消费的淡季,同时受疫情影响 ,餐饮及日常消费受到抑制,进一步降低了猪肉的消费需求。因此,8月份需求端预计仍将保持低迷状态。 供给端波动:去年生猪产能大幅去化 ,导致今年六七月份出栏生猪数量相对较少,这是猪价淡季大涨的重要原因 。
首先,供需关系的变化是猪价上涨的主要原因。近期 ,由于养殖端出栏节奏减慢,尤其是集团猪企放假和规模猪企出栏显著减少,导致市场适重生猪流通缩量。同时 ,随着节日气氛的烘托和餐饮需求的改善,居民家庭消费意愿转强,批发市场白条购销积极性提升,屠企订单新增增多 ,对于猪源采购刚需转强。
近日,生猪市场持续“升温”,生猪费用已“三连涨” ,不仅上涨面积扩大,且涨势也不小,多地有破“8”的势头 。据猪好多数据监测显示 ,2月21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约为136元/公斤,与昨日对比上涨约为0.04元/公斤 ,较于上周二(1月14日)上涨了0.97元/公斤。
单月大涨54%其实,早在3月下旬开始,猪价就开始了一波上涨 ,而第二季度开始,生猪均价从163元/kg涨至7月6日的292元/kg,其涨幅多达839%。而市场猪肉之所以没走跌,主要是生猪费用传递到市场上需要时间 ,相信要不了几天市场猪肉费用也会回落,大家不必担心“火箭猪 ”的到来 。
然而,官方对猪价上涨并不是太看好 ,毕竟我国的生猪产能偏多,且前期仔猪产能偏高,这不利于下面的猪价走动。
在这一背景下 ,饲料成本涨了40%,生猪出栏成本在5-8元一斤,猪农一头猪要亏上500元左右。因亏损的加大 ,让不少养猪人开始了一波惜售,从而带动了猪价走高 。
生猪市场“乱套”!猪价走势成谜为何争论不休?
生猪市场“乱套 ”的原因主要在于压栏与压价情绪的并存以及猪价走势的争议不断。同时,猪市也进入了一个新周期 ,呈现出产能反复、费用僵持以及地区走势不平衡等特点。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猪市场的复杂多变和猪价走势的不确定性 。未来,随着市场供需关系的进一步调整和政策的引导,生猪市场有望逐渐趋于平稳。
但另一部分观点认为,生猪费用上涨的主要原因是生猪出栏节奏放缓 ,所以供给端呈现出季节性收缩。同时,在疫情防控背景下,存在部分居民短期囤货需求上升 ,导致部分生猪主产区和主销区供需平衡被打破,从而形成生猪供应偏紧、费用短期持续上涨等现象 。
综上所述,猪价暴跌是生猪行业供需失衡、政策调控滞后性暴露以及市场预期博弈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轮猪价下跌既是行业洗牌的必然过程 ,也暴露出政策调控在应对市场变化时的不足。唯有通过行业自救与政策调控的双向奔赴,才能逐步缓解供需失衡的问题,推动生猪行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